作為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的光伏行業就經歷了一個全面開花,由盛至衰的過程。其后受歐洲需求急劇降低,及歐盟反傾銷等影響,光伏產業陷入寒冬,至今仍飽受內憂外困的煎熬。近年來,受多晶硅利潤巨大的吸引,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600個城市中,有300個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100多個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全球多晶硅產量20萬噸,中國占近9萬噸產能擴張過快,光伏基地遍地開花。不銹鋼鍋
“在中國造成產能過剩有四股力量,各級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外資和民營企業。”他指出,尤其是地方政府為追求當地經濟增長,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大搞園區建設,吸引國企、外企、民企等進入,使得中國目前諸多行業的產能出現絕對性和預期性過剩(在建和擬建的投資所形成的未來產能)。
這一觀點也與多年研究中國產業結構的馬曉河不謀而合。他指出,中國產能供給不正常,長期超過總需求,根本原因是投資的長期過快增長,社會投資和社會消費出現失衡,這是行政與市場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前部長李毅中在近期北京召開的一個論壇上就指出,根據調研情況中國產能嚴重過剩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總量型過剩,比如鋼鐵,電解鋁和水泥;第二種是結構性過剩,比如平板玻璃;第三是成長性過剩,比如光伏產業。
2010年9月中國國務院通過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
事實上,當產能過剩已成為困擾中國經濟多年的頑疾,也是加劇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原因時,中國可供選擇和鼓勵的新興行業并不多。盡管三年前中國就明確提出支持七個戰略新興產業,但現實中的推進似乎并不順利。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在化解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狀況沒有得到什么改善,依然嚴重存在,比如說鋼鐵行業,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這五個行業。”李毅中稱,有些行業還有大量在建和擬建項目,產能過剩矛盾日益加劇。
一位不具名的官員亦不無憂慮地稱,眼下中國換屆后的各地新領導班子組成不久,都卯著一股勁想干點事,一看有財政補貼,有行業政策扶持,不排除重新上演一次光伏基地遍地開花的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