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無疑是一個老話題,特別在當前經濟進入轉型關鍵期的背景下,產能過剩無疑成為阻礙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桎梏。不銹鋼鍋
產能過剩問題在我國傳統行業中普遍存在,尤其是涉及宏觀經濟和國計民生的基礎型產業最為嚴重,鋼鐵行業、煤炭行業、火電行業、有色金屬冶煉行業、LED行業、航運業等都存在著嚴重的過剩產能,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產業升級工作的正常開展,也是導致GDP總量居高不下而居民增速異常緩慢的重要因素。
因此,淘汰過剩產能工作刻不容緩,“然而新興產業能否適時為經濟發展、民眾就業做出貢獻則是關鍵。保增長和調結構很難同時取得良好效果,若要真正實現結構優化調整,則國家層面、地方政府應做好經濟增速可能放緩、民生問題可能爆發的思想準備。”一位新能源分析師說道。
化解產能過剩要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落實《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2年本)》,防止落后產能轉移;搭建實體對接平臺,指導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鼓勵優勢企業以多種方式“走出去”,消耗國內產能。
對于產能過剩的問題,國家雖然出臺一系列政策,但是依舊無法獲得理想的成效。
相關部門人士對記者指出,這些問題是系統性、結構性、深層次問題,行業巨頭也難以很好規避,必須靠國家相關政策來引導。
要把化解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調整、大氣污染治理、布局調整優化緊密結合,在化解產能過剩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化解產能過剩,著力推進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產業結構調整。他同時要求各地政府落實主體責任,堅決遏制產能盲目擴張,防止出現違規項目;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實現過剩產能的優化利用;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果。
工信部將力爭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并在此基礎上按期完成追加任務。
記者還了解到,工信部還將落實完善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企業做優做強的指導意見,加強企業創新管理,支持和培育優強企業發展壯大。
當前,中國在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等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2012年,上述產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對宏觀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今這些傳統產業均面臨著產能過剩、結構失衡、企業盈利能力低下、轉型升級困難等重大難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會議中表示,在化解產能過剩中,要著力避免落后產能在轉移中“死灰復燃”。
“化解產能過剩,應更加突出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長效機制。”胡祖才表示,創新政府管理,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強化用地、用海和岸線審查,充分利用價格杠桿等都是治理過剩產能的有效方式。
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認為,國家應該進一步提高企業準入的環保、節能和技術門檻,污染企業為了達標需要采購節能環保設備,這就倒逼企業進行“綠色”生產,不達標的企業則被市場淘汰。這樣既可以減少整個行業產能,又能改善環境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