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之所以無力使人力資源優化,因為國企沒有自主用人權。就拿國企最高負責人本身來說,也不是企業的自主選擇,而是由國資委經過組織部門考核審定之后加以任命,“一張紙,兩行字,三分鐘”,一則簡短的任免決定和幾句話的告知,便決定了經營者和企業的命運,不用討價還價。任免的理由時常同經營的能力和績效沒有直接關聯,干得好,不一定能干下去,干不好,也不一定就不能來。這個“自主”指的不是從勞動力市場聘用員工那么初級的權力,而是指從最高經營者到普通員工,國企管理者永遠會遭遇不想要的人卻拒絕不了。在一個企業里,如果最高經營者連自己的命運都掌握不了,還能決定員工的命運?不銹鋼鍋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行政管理人員是組織運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行政管理人員畢竟不是直接生產者,也不像技術人員那樣,有貢獻于品質提升和產品開發。問題是如此淺顯的道理誰都明白,為什么無論中鋁還是名列世界500強的中國的一些大銀行,在保持“充滿骨感”的人員結構方面會心有余而力不足?無他,只因為是國企。過多的行政管理人員猶如人身上脂肪,一點沒有,不行,過多,成為“贅肉”,則肯定會影響效率。
果不其然,只要有背景,各種不管企業用得上用不上的人,都會源源不斷地進來,企業效益越好,莫名其妙進來的人員越多,而越是需要繞開勞動力市場競爭的人員,其能力和態度越差,而總體素質越差,卻越神通廣大的人員,越能占據活不累、錢不少的職位,越容易成為企業的“贅肉”。國企行政管理崗位上何以人浮于事,其生存邏輯大致如此。
2012年,中鋁82.3億元的巨額虧損,在A股市場上名列虧損榜第二名,第一名是中國遠洋。同樣的外部條件,為什么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經營績效相差那么大?看來問題還在企業內部。但就在中鋁效益持續不振甚至下滑的最近5年里,魏橋、信發等民營鋁企卻迅速崛起,規模和產能不斷壯大,每年利潤率都在15%甚至30%以上。在上市公司年報里,中國鋁業把虧損的原因,歸之于“經濟放緩、消費不振、鋁價下降”,等等。
有意思的是,隨著企業業績下降,待遇惡化,神通之輩開始新一輪大顯神通,紛紛跳槽到其他績效較好、待遇較高的國企。于是,虧損的國企開始消腫,成本下降,績效提升,顯現出起死回生的跡象,而接受“贅肉”轉移的國企則踏上相似的被“贅肉”、被寄生直至被耗竭的道路。
據說中鋁已經歷大力整頓,人員減少,管理嚴格,紀律也從緊了,像“上班打瞌睡”之類的行為不再被允許。在變賣大量資產之后,今年前三個季度的虧損也比去年有大幅度下降,為18.5億元。微觀上一家家國企死而復生、生而復死,宏觀上眾多國企方生方死的一幕,不知還將延續到什么時候,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先得回答中國什么時候能夠擺脫這些權力的“贅肉”,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國企本來就是專為“贅肉”設計的寄生場所,所謂“既得利益者”無非這么一回事。今天讓人牽掛的已不是中鋁能否重現輝煌,而是減少人員中有多少“贅肉”,他們現在去到了哪里,被他們選中為宿主的國企是否會同樣走上被拖垮的覆轍。
過多的“贅肉”不但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而且敗壞了內部人際關系和員工心態。有背景沒能耐還不肯干活的人越多,待遇越優厚,一線工人的挫折感和相對剝奪感就越強烈,生產積極性就越受挫傷,而既沒有能力,又沒有自信心的“贅肉”行政人員不會管理,也不敢管理,最后必然造成紀律松弛,秩序混亂,效率低下,效益滑坡,而這一切在中鋁這樣的央企里都是屢見不鮮。
眾所周知,員工的數量和結構是影響企業效益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人員的比例相差這么大,猶如一個窗口,揭示出兩家企業一虧一盈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去年年報,中國鋁業共有在職員工9.8萬人,其中生產人員7.94萬人,行政人員1萬人,分別占比81%和10.2%;而魏橋鋁電共有員工2.1萬名,其中生產人員1.67萬人,技術人員3950人,管理人員334人,分別占比79.65%、18.76%和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