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礦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礦藏,屬于典型的含鐵、稀土、釷等資源的共生復雜礦,其中鐵、稀土和釷含量分別約為34%、5%—6%和0.02%。該礦自開采以來,始終以鐵礦需求量定產,原礦石年開采量已達1200萬噸,作為稀土主礦區的“主東礦”已開采過半;按目前開采量預計,其開采年限小于20年,稀土資源利用率不到10%,絕大部分稀土被排入尾礦庫,形成了一個規模與主東礦儲量相當、且賦存狀態和成分更為復雜的“人造稀土礦”。不銹鋼鍋
更為嚴峻的是,廢渣中的放射性釷未加回收和有效利用,形成了重大污染隱患。冶煉過程所產生的含氟、硫廢氣和高氨氮及高鹽堿廢水以末端治理方式加以處理,成本較高,難以徹底治理。
稀土分離主要采用溶劑萃取工藝,隨著國家環保要求的逐步提高,現有流程存在的酸堿消耗大、氨氮及放射性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開發可達到國家《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新型萃取體系及高效清潔分離工藝勢在必行。
據人民日報報道,2010年1月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的數據,我國以包頭礦、四川礦和南方離子吸附型礦為代表的稀土資源量為3600萬噸,約占全世界的36%。雖然我國的不銹鋼稀土資源位居世界第一,但資源消耗過快、生產過程污染嚴重,資源高效和可持續利用已經成為必須解決的嚴峻問題。
南方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中重稀土配分高達30%—80%,其中的銪、鋱、鏑等中重稀土元素配分遠高于氟碳鈰礦和獨居石礦不銹鋼,是具有絕對競爭優勢的戰略資源。然而,地質條件對稀土回收率影響明顯,導致稀土資源流失和環境污染嚴重。目前該礦主要采用先進的原地浸礦技術加以提取和富集。
本報告試圖在闡發國內外稀土本錢、生產、獨霸狀況的根柢下,探討稀土科技和財富發展中的一些關鍵問題,旨在為我國稀土本錢綠色、高效、高值化和可持續把持技能斥地和政策擬訂供應參考性倡議。
自1988年以來,我國取代美、法等國成為舉世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和供應國,滿意了舉世對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的必要,導致國外企業在合作中垂垂參加了稀土分離冶煉行業。近年來,隨著國內稀土獨霸和必要量的麻利增加,和環保哀求進步和出口政策調處,稀土原材料價格進步、出口量有所低沉。
在西部大開發的國家,一方面,以把壓力對中國政府通過外交和政治手段,另一方面,增加了中國的罕見的地球功能材料和設備制造技術的封鎖,試圖繼續壟斷高端稀有稀土產品和應用市場。在同一時間,在最近幾年,新的和重新啟動生產稀土項目的勢頭,有可能形成和中國的競爭。
|